高速公路测速主要测的是瞬时速度,但区间测速测的是平均速度。
定点测速是最常见的测速方式之一,通过雷达、激光等技术监测车辆通过特定点的瞬时速度。一旦车辆在测速点的瞬时速度超过规定限速,就会被判定为超速并记录。移动测速通常由交警使用移动测速设备在高速公路上随机进行测速,也是检测车辆的瞬时速度。当车辆经过移动测速点时,如果瞬时速度超过限速,就会被抓拍。区间测速是在一段特定的高速公路区间内,通过计算车辆通过该区间的总距离除以所用的时间,得出平均速度。如果平均速度超过了该区间规定的限速标准,就会被视为超速。
处罚标准
驾驶校车、中型以上载客载货汽车、危险物品运输车辆:在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上行驶超过规定时速20%以上的,一次记12分;行驶超过规定时速未达到20%的,一次记6分。
驾驶其他机动车:在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上行驶超过规定时速50%以上的,一次记12分;行驶超过规定时速 20% 以上未达到50% 的,一次记6分;行驶超过规定时速未达20%的,给予警告或2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记3分。
特殊情况
在限速低于60km/h的公路上,超速未超过50%,未造成任何不良后果的,不再视为违法行为,不会扣分罚款。
超速的危害
反应能力下降:据测算,时速 40公里时,驾驶人可以观察到90度至100度范围内的物体;时速为105公里时,就只能观察40度以内的物体了。超速行驶时,对前方突然出现的险情,难以及时、妥善处置。
制动距离延长:车速越快,制动距离就越长,一旦遇到突发情况,需要更长的距离才能停下来,增加了碰撞的风险。
干扰正常车流:超速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可能会频繁变道超车,这会干扰其他正常行驶车辆的行驶路线和速度,容易引发交通事故。
加重事故后果:在车辆发生撞击的过程中,车速起着重要作用,撞击程度、损毁情况与车速快慢成正比,车速越快、撞击力造成的破坏越大,引发的交通事故越严重。
区间测速的起始点和结束点如何确定?
标识牌提示
在区间测速路段的起始位置和结束位置附近,通常会设有明显的标识牌。标识牌上一般会注明 “区间测速起点”“区间测速终点” 等字样,同时还会标明该区间的长度、限速值以及预计通过时间等信息,让驾驶员能够清晰地了解区间测速的范围和要求。
监控设备位置
摄像头:区间测速是通过在同一路段的两个相邻监控点架设摄像机来实现的。起始点和结束点的摄像头通常会安装在道路上方的龙门架或其他合适的位置,用于抓拍车辆的牌照号码、记录车辆通过的时间等信息。
其他设备:除了摄像头外,部分区间测速路段还可能会使用雷达、激光等测速设备作为辅助,或者在道路上埋设感应线圈等,这些设备的安装位置也可以作为确定区间测速起始点和结束点的参考。
地图导航显示
车载导航:大多数车载导航系统和手机导航应用都能够识别区间测速路段,并在地图上明确标注出起始点和结束点的位置。当车辆接近区间测速路段时,导航会提前发出语音提示,告知驾驶员即将进入区间测速区域。
电子地图:在一些电子地图上,也会对区间测速路段进行标注,用户可以在地图上查看区间测速的具体位置和范围。
道路特征和里程桩
特定道路设施:有时可以根据道路上的特定设施来确定区间测速的起始点和结束点,如桥梁、隧道、收费站等。例如,区间测速路段可能从某座桥梁的入口开始,到下一个隧道的出口结束。
里程桩:高速公路上每隔一定距离会设置里程桩,通过查看里程桩的编号和位置,可以大致判断车辆是否进入或离开区间测速路段。一般来说,区间测速的起始点和结束点会与特定的里程桩相对应。
区间测速的平均速度是如何计算的?
区间测速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为:平均速度=区间距离÷行驶时间。
确定区间距离
区间距离是指两个相邻测速监控点之间路段的长度,通常在区间测速路段的起始点和结束点附近会设有标识牌,上面标明了该区间的长度,单位一般为公里或米。
记录行驶时间
当车辆通过区间测速的起点时,监控系统会记录下车辆通过的时间;当车辆通过区间测速的终点时,系统再次记录时间,两个时间点之间的差值就是车辆通过该区间的行驶时间,单位通常为小时或分钟。
计算平均速度
将已知的区间距离除以行驶时间,即可得到车辆在该区间内的平均速度,单位一般为公里/小时或米/秒。如,某区间测速路段长度为30公里,车辆通过该区间的时间为20分钟,换算成小时为20÷60=1/3小时,则平均速度=30÷(1/3)=90公里/小时。
对比限速判断是否超速
将计算出的平均速度与该路段的限速值进行比较,如果平均速度超过了限速值,就会被判定为超速。
本回答由学识网回答